物价指数变化的逻辑

从经济逻辑的角度出发,物价指数的波动与经济环境相关性较高。而造成物价波动的直接原因,则可能源于宏观供应或宏观需求的变化(因此通胀放缓/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,可以被分为供给型通胀放缓或需求型通胀放缓)。此外,货币政策的变动同样也会影响价格指数(经济体中流动性的充裕程度将影响物价,也是央行)。先从比较直观的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指数的影响入手。货币政策的调控对于流动性的影响可以分为量、价两个部分。货币供应量的观测可以通过M2数据捕获。基础假设是:在经济体总供给维持平稳的情况下,货币供应的增加会使得货币价值下降。因此预期在货币超发的时期(M2增速较高),物价指数的增速将同样处于较高水平。但比较反直觉的是,通过观察历史数据,我们发现我国CPI同比与M2同比呈现出负相关。如图2所示(右轴为逆序),当CPI数据较高时M2普遍较低,而反之亦然。此外,我们还发现M2数据顶和底的出现普遍滞后于CPI数据3-6个月时间。但15年前后CPI与M2的负相关关系开始变得不明显,在2020年前后可以观察到M2对CPI出现了部分领先性(回归预期)。我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,是因为货币供应的调整曾是我国重要的货币工具之一。因此货币供应增速与CPI同比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,并相对滞后。2014年后负相关性的减弱[但依然存在]以及2019年后在时序上的提前,是在反应我国流动性便利体系(货币工具)的建立以及货币政策由“回应性”向“前瞻性”的转变。整体而言,从历史对照关系来看货币供应可能不是影响CPI的主要因素,其更多是作为“熨平”经济周期的政策工具而存在。

物价指数变化的逻辑

 

特别声明:以上所述观点均不代表平台意见,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风险自担。

推荐阅读

新用户注册专享福利
立即领取
加载中…